欢迎来到高中生网资源网!
对于以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壮医治疗以补虚为主,并主张多用动物药。如妇女花肠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互相配合作饮食治疗;对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
伟大的医学家和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考古资料业已证实,壮族先民自远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岭南特别是广西地区。1956年在来宾县麒麟山盖头洞发现的“麒麟山人”化石,1985年在柳江县通天...
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以及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加上壮汉文化的交流,使壮医药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一、阴阳为本,三气同步——壮医的天人自然观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
一、先秦时期的壮医药《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谓“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盛处也,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fu,故其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这是汉族中医经典...
二、壮族医药的形成和发展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
中国彝族总人口有657万,居全国少数民族的第六位,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其中以云南彝族人口居多。在彝族医药古籍中,发掘最早的是《元阳彝医书》。该书成书于大理国20年,即公元957年。全书收藏了动...
壯族人民主要聚居于岭南,特別是廣西一帶,故在對疾病的成因及治療上也受該地區的气候及環境的影響。形成了偏重外治,重用解毒,簡便驗捷的風格。廣西气候炎熱,多雨潮濕,病多瘴毒時疫,風濕攣痹,且廣西山多...
诊断除了目诊之外,壮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而且多强调整体诊察、数诊合参,以其对疾病的本质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一)望诊即通过肉眼观察而诊察疾病。因人体有谷道、水道、气道与自然相通,龙路、...
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承担的“壮医内科学的发掘整理研究”课题,日前通过了广西自治区卫生厅主持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研究课题对于弘扬我国民族医药、提高壮医药的学术水平、完善壮医药学术体系、...
拔罐疗法是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吸附于患病部位或特定穴位上,并产生温热刺激的一种疗法,治疗的范围广。火罐的种类有竹罐、陶罐、铜罐、玻璃罐和牛角罐等。民间以竹罐最为常用。竹罐的制法选内空直...
挑治疗法是在病人一定部位的皮肤上,用粗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样物,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痔疮,肛裂,肛瘘,肛门瘙痒,脱肛,急慢性前列腺炎,痧症,甲亢,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痤疮等病症。挑治部位,通常...
捶击疗法是以木棒、拳头敲击患者病变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具有调和气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和缓解疼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痧、周身肌肉疼痛、风湿病、腰背酸痛、胸闷、消化不良...
点刺疗法是用锋利的陶瓷针点刺有关穴位以达到治病目的一种民间常用方法,在农村广泛使用,易为患者接受。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宣泄解表,疏通经络之效。常用以治疗各种痧症、感冒发热、头痛头晕、小儿发热惊风、小...
痧症,瑶族叫发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本症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夏秋之季多见。临床上以全身胀累,栗感,恶寒发热,头痛头晕,胸腹满闷,厌食,喉痛,嗳灰碱气,甚则唇甲青紫,舌质灰暗,手足直硬如木,多起病突...
一、香薷浴鲜土香薷30g,加水500,文火煎煮15分钟,去渣,将药液倒入浴盆内,至温度适宜时,洗全身。有清热解表,退热的作用。用于小儿感冒,发热。二、菖蒲艾叶浴菖蒲15g,艾叶20g,苏叶20g,加水300,煮沸10...
肝 炎处方黄花菜15g,鸡桑根15g,山栀根15g,金银藤15g,臭牡丹根15g,牛屎青根15g,鲜车前草30g。用法水煎,分3次服,一日1剂。咳嗽1.风寒咳嗽咳嗽,痰稀色白。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骨节酸痛,寒热无汗,...
一、痧乞本病常见于疾病的初期,因受寒凉或被雨淋,或疲劳过度,或因气候骤变而发生。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体倦,精神不振,全身不适,腰背或颈项酸累,发热或不发热,饮食无味等。一般用刮疗、点刺,搔抓捶...
敷足心疗法是用药物敷于患者双足涌泉穴上,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原为用树叶或茶叶盖上,布条固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对于病者不配合、服药困难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疔 疮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受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发病迅速。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蛇头疔、蛇眼疔等名。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等症。1.蛇头疔处方一犁头草30g,铜锤玉...
鼻出血处方一紫背金牛、雷公根、车前草、仙鹤草、毛果算盘子叶各适量。用法捣烂,水煎分2次服,药渣敷于前额,一日1剂。处方二毛果算盘子根30g。用法先用灯草火灸或艾灸两手少商穴后,用本方水煎分2次服,一日...
月期不调本病是指月经期超前或落后,行经日期延长,经量过多,或过少等为特征。处方一聚花过路黄,鲜全草60g,鸡蛋1-2只。用法将药切碎,放少许猪油炒热,再打鸡蛋加盐炒热,于月经来潮前两天早上用米酒送服,...
敷脐疗法是将配好的药物敷于患者的肚脐上,并盖上塑料薄膜和纱布,然后用胶布固定(古代的方法是,盖上树叶或菜叶,然后用布条捆扎),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肚脐为神阙所在,任脉由此通过,且与督脉...
1.枫树皮、杨梅树皮、杉树皮内层各约500克,分作3份,第1天取1份,水煎取药液3口盅,待冷后,取少许药液含在口中,尽量使药液含时间长一些,吐掉后再另含,每次接连含7-8口,直到疼痛消失为止。第二天痛减,再...
瑶族居住、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恶劣,跌打损伤骨折。蛇虫咬伤发生率较高,瑶族先民早已总结出一套治病医伤的方法,除了用药内服、外敷外,还掌握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如在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记载瑶...
在历史上,瑶族人民在预防医学方面也总结出丰富的经验。如瑶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可以互相传染的,当隔离了病人或焚烧其尸或迁徙其居,就能预防某种疾病的传播。《开建县志》瑶族“惧患痘,有出而染者...
瑶医药的民族特点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形象朴素瑶医对某些病症名称,药物的命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过目不忘。如“生倒竹”一病,实际是患儿重度营养不良引起的消瘦、腹胀、腹壁表浅静脉显露,状如倒生之竹...
四、医药与卫生习俗相结合卫生习俗,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灿烂的传统文化的健康部分,成为瑶族医药重要内容之一。瑶族大多高山为居,迁徙频繁,游耕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深山老林,药物资源却十分丰富。勇敢...
(三)芭蕉叶当碗瑶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尊敬长辈。许多地区的瑶族在红、白喜事中,村寨内不管同姓异性,所有的男女长辈都要请到,就是有病的老人也不例外。有病的长老懂得到别人家里饮酒作客或在群众聚餐的场...
(六)打“老同”喝保健饮料瑶族人民十分好客,遇到知己,不论本民族或壮、汉等其他民族,便结为挚友,称打“老同”或“老庚”,并习惯以酒待客,有的还把“三碗槽酒”作为结交真正朋友的标志。餐桌上,酒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