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高中生网资源网!
张仲景(约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说涅阳故城在今南阳市与邓县之间的稂东镇,地属邓县)人。(按《水经注》“涅阳,汉初置县,属南阳郡,因在涅水(今赵诃)之阳,故名。...
体针(一)取穴常用穴孔最、尺泽。备用穴内关。(二)治法一般仅用主穴。以“气至病所”手法,激发感传到达咽喉部或前胸部,如能出现口干、咽喉发凉、前胸发紧等病人自觉现象最佳。为了易于激发“气至病所”针感,...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
(1)肺阴不足证见干咳痰少,质粘色白,或带血丝,午后潮热较轻,或无午后潮热,疲乏无力,夜间口干,脉沉细弱或虚稍数。治宜养阴润肺。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5克,生地、熟地、元参、麦冬、川贝、白芍各10克,...
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其籍贯一说山东巨野,一说山西高平,后魏高湛《养生方》称王氏“专好经方,洞识养生之道”,唐·甘伯宗《名医录》谓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绳池县附近)。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二十...
1.加强产前保健多数患者在孕前已明确诊断而及时治疗,妊娠均可获良好结局,如健康教育及孕期保健的重要性未被普遍重视,个别肺结核重度患者,一旦怀孕可发生不良后果。2.播散性或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未经治疗者,...
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学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史志记...
肺结核是由结核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血沉增速为其主要临床特征。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而发病,具传染性,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
雷米封又称异烟肼,是治疗结核病的最常用的有效药物。结核病患者服雷米封期间,若食用鱼肉,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因为,鱼类尤其是无鳞鱼的肉中,含有大量的组氨酸。吃鱼后,组氨酸在人的肝脏内被转化为组织胺,...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因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一说太仓令),人称仓公。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仓公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一185年...
为加强全国结核病疫情的管理,卫生部决定将肺结核病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染病管理。并要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将肺结核病可疑者和肺结核病人转至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统一的检查、督导化疗...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疗方法。因为疾病的来由,都是...
卡介苗是一种活的无毒的结核菌,用它接种于人体,能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菌免疫力,使人体不患结核病。实践证明,接种卡介苗能防止结核菌初次感染的血行播散,因此可以减少儿童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脑膜炎的发病率。...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他从小勤奋...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毕拨方而愈,他具疏...
青年人由于欲望强、生活经验少、生理心理发育旺盛和不稳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适应手段不成熟,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难以缓冲和解决。加之青年人正处于由家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要独立适应不稳定的环境,...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唐咸...
很多人都可能听说过神经衰弱这个病名。有的人说睡眠不好是患了神经衰弱;有的人记忆力差就怀疑自己患了神经衰弱;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不足,也是患了神经衰弱……。众说纷坛,让人似是而非。但究竟什么是神经...
张文仲,约生于唐#8226;武德三年,(620),卒于唐#8226;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尤功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
神经衰弱综合征又称类神经衰弱或脑衰弱综合征,与神经衰弱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神经衰弱综合征是指某些慢性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群。其发生发展、病程经过及预后,均决定于躯体...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焘有二子,长子遂,曾为大理寺卿,次子遘,曾为苏州刺史。...
许多不同的疾病,在医生的诊断中,常被认为是植物神经失调引起的。可以说植物神经失调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病症集中表现植物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例如,肺部的湖心...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nbsp;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nbsp;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