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高中生网资源网!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三篇

生活情感 时间:2023-12-03 03:16:01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三篇 【#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三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三篇
    【#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我变成了一棵树》教案三篇#】《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阅读课文,但是本文寓意深远。课文以小树为线索,实质是写残疾男孩。小男孩成全了一棵树,母亲成全了小男孩。两条线索交织着讲述着同一个故事:成全一个生命。读完课文,你的灵魂会感到震撼:为那棵差点被夺去生存资格儿终高大挺拔的树苗的坚韧,为那位终于成功了的残疾男孩的自信和阳光,更为那位成全了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伟大母亲。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 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

    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

    (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 “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秘”的“ 必”卧钩短且向右下倾斜,撇上伸且稍长。

    “密”中间的“必”稍扁。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4)多音字。

    背

    bēi:背包 背负

    bèi:后背 背井离乡

    秘

    mì:秘密 秘而不宣

    bì:秘鲁

    (5)形近字。

    状zhuàng:形状

    壮zhuàng:强壮

    丁dīng:园丁

    于yú:于是

    克kè:克服

    兄xiōng:兄弟

    抬tái:抬头

    治zhì:医治

    密mì:秘密

    蜜mì:花蜜

    (6)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多义词)

    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②希望达到的某种 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

    ③希 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傍晚:时间词。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7)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

    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了解自己的人是 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

    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状态 狐狸 丁当 零食 轻巧

    克服 香肠 继续 抬头 秘密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

    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

    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明确:

    鸟窝。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

    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

    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

    “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

    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

    猜想一:因为妈妈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

    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啧吧啧吧、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

    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

    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

    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____ ____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 世界上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

    母爱是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体现。这个世界上,纯洁而又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篇二    设计说明课文以一个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描述了她变成一棵树后,发生的奇妙的事情。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作者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想象奇特、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随着情节走入那棵树中,去感受作者描述的神奇景象。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认字、读词语,了解主要内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1.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文中的作者让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且还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呢!

    板书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1.交流自己想变成的事物及原因。

    2.齐读课题。

    3.质疑:会发生哪些事呢?

    二、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用时:10分钟)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要求读出体会。1.学生借助文中拼音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把自己认为难记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3.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多音字、优美词句,并读两遍。

    4.读中想一想: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什么故事?1.我能给带点字注音。

    希望()抓痒()

    鳄鱼()陈醋()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变成________的感受,表现了______永远是了解自己孩子的人,赞美了__________的温馨和美好。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用时:20分钟)1.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展示生字词情况。1.学生在读中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说出读后的体会。

    2.小组交流。(字音方面:希、痒、鳄、醋;字形方面:状、狐、狸、丁、零、巧、克、肠、继、续、抬、秘、密)

    3.全班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3.看拼音写词语。

    xínɡzhuànɡhúli

    ()()

    jìxùmìmì

    ()()

    qiǎokèlì

    ()

    四、展示汇报,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1.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想一想:你学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小组同学共同参与,选择喜欢的展示方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基本的特点,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打破课文的编排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神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事,体会想象的神奇。

    学前准备课文内容相关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听写词语。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师板书课题)1.学生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4.听写词语。

    形状狐狸丁零

    巧克力香肠继续

    抬头秘密

    二、精读感悟。(用时:25分钟)1.自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希望变成一棵树?

    2.细读第5、6自然段,了解“我”变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3.齐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我”让所有的动物都住在树上说明了什么?

    4.用开火车的方式朗读第9~12自然段,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并思考:

    (1)第11自然段中,“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

    (2)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5.默读第13~20自然段,从小动物的言行中感受想象的奇妙。思考:“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有哪些变化?

    6.齐读第21~23自然段,感受妈妈对“我”的爱,思考:

    “噢,了解我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1.带着问题,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用“”在文中画出“我”希望变成树的原因。

    2.用“”在文中画出“我”变成的树的样子。

    3.感受“我”变成的树的神奇之处,以及“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重点从妈妈身上感受想象的神奇,体会妈妈的爱心。

    5.联系全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兴奋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失望、着急后悔觉得变成树很麻烦。

    6.细细品味第21~23自然段,明白:母亲是世界上了解孩子的人。在母亲眼里,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被错认。5.仿写拟声词。

    咕噜噜

    __________________

    哗啦哗啦

    __________________

    6.“我”变成一棵树后,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妈妈早就知道那棵树是“我”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用时:10分钟)1.联系课前的想象,说说如果你变成了其他事物,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或画一画。1.交流自己变成其他事物后发生的奇妙的事。

    2.仿写一篇想象作文或画一个场景。8.写想象作文或画出自己想象的一个场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后安排的写或画的内容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的主要内容。

    2.认识新偏旁“反犬旁”和“爿字旁”。指导写好带有这类偏旁的字。

    3.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初步引导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戏剧尝试。

    5.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重点:

    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

    拓展学生思维,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被小真的奇思妙想深深地吸引了。你们还想听这样的故事吗?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63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生词,排火车读。

    痒痒的椭圆形菱形鳄鱼香肠糖醋排骨丁零丁零秘密

    3.排火车接读课文。

    三、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状:认识爿字旁,了解爿字旁的含义。与“壮”字进行对比。

    2.继续:强调“继”字的笔顺。

    3.狐狸:左窄右宽,反犬旁的笔顺。

    4.秘密:理解两个同音字的意思。

    秘:不公开的,不让大家知道的。可组词秘方、秘诀、神秘、奥秘。

    密:不公开的,不公开的事物。组词保密、密信、密谋、密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了解偏旁含义,形近字区分和同音字的不同含义来区分相像的汉字,加深学生印象。】

    5.在田字格中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6.当堂听写。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哪些情节写得很有意思?

    2.师范读课文。

    3.交流写得有意思的情节。

    预设:

    (1)第四段

    ①指名读。

    ②哪些描写让你觉得有意思?

    是啊,“痒痒的”和“冒”我把变成树的感觉写活了。

    ③再读,读出有意思。

    (2)第五段

    ①生读。

    ②交流有意思的描写:树上长鸟窝

    (3)第六段

    ①鸟窝的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②还会有什么形状?

    ③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你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呢?

    ④出示句子练习:

    你猜,我变的树上会长什么?当然不是苹果啦,梨也不对——对了,____________!我变成了一棵____________的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孩子天生就有丰富的想象。我还会变成一棵什么样的树?问题一抛出,孩子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仿照课文说一说,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4)第七段

    树上都住了谁?

    (5)第八段

    ①你觉得哪里有意思?“我会弯下腰”

    ②指导读。

    (6)十三---十四段

    一棵饿得肚子“咕噜噜”直叫的树

    (7)十五---二十段

    ①分角色加动作扮演读。

    ②这水珠是什么?

    4.故事里的妈妈你喜欢吗?为什么?

    二、总结写法,拓展想象

    1.理清故事创作思路:变树经过——变树后的趣事。

    2.假如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又会有怎样的奇特经历呢?

    3.把你想到的以《我变成了_____》为题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完课文,学生头脑中一定有许多遐想不吐不快,适时进行拓展练笔,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

    板书设计:

    17.我变成了一颗树

    痒冒变树

    各种形状

    弯

    “咕噜噜”趣事

    口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