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高中生网资源网!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有哪些故事

生活情感 时间:2023-11-08T00:40:48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五篇】【#少儿综合素质训练##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五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分享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五篇】。欢迎阅...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有哪些故事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五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下面是忧考网分享的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五篇】。欢迎阅读参考!

  1.中国民间故事 篇一  金牛湖

  从前,西湖是叫金牛湖的。

  那时候,湖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田地。周围的老百姓都在地里种着庄稼,用湖水来灌溉。稻穗儿长得沉,谷粒儿长得圆,像一串一串的珍珠,真叫人喜欢。农闲了,大家就到湖上打鱼捞虾。人们和睦相亲,过着安乐的日子。

  在这湖底,住着一头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浅下去,湖里的金牛就会出现:老远老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头和翘起的双角,它嘴里吐出一口口清水,这样,湖水立刻又涨得满满的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来已经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啦,直早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都硬得像石头,缝裂得有几寸宽,嫩绿的秧苗都枯黄了。老百姓干渴得眼晴凹进去,浑身没劲。他们天天盼望有金牛出现。

  这天早晨,大家正在湖边盼望,突然传来“哞”的一声,哈,果然看见金牛从湖底破水而出。它摇摇头,摆摆尾,大口吐水,霎时间湖水又涨满起来。

  老百姓见了,个个喜得拍手叫好,流出了泪水,感激金牛。又见那头金牛抬起头,闪着亮晶品的眼睛,“哞”的一声,慢慢地,又没入湖中去了。

  这样的情景,很快就传开了。钱塘县官听到后,捧着肚子笑呵呵地说:“这真是件活宝贝呵,要是把它拿来献给皇帝,一定能升官发财!”当下就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金牛捉来。

  那些衙役、地保一个个都急匆匆地跑到湖边,抬头望望,眼前却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儿还有金牛呵?问问附近百姓,大家见是衙门里的人,不是说没见着,就是悄悄地避开啦。

  衙役们只得回报了县官。县官心里生气,拈着八字胡须,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条绝办法。他对手下的人说:金“既然金牛不见了,沉入湖底,那你们就把老百姓都叫去,把湖水车干。谁不去,就斩谁!”

  住在湖边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被赶到湖边。他们在县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车车湖水。车啊车的,一连车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到了最后那一天,终于把湖水车干了。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明地亮。

  具官走去看看,也被金光照得连眼睛都张不开,但他还吆喝着衙役们赶快下湖去抢金牛。说也奇怪,那金牛好像生了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动。老百姓都打从心眼里高兴。

  县官一看搬不动,就对百姓说:“谁能抬起金牛,赏白银三百两!”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动,气呼呼地不睬他。

  县官见老百姓不理,就大声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将你们统统杀头!”

  这县官的话刚说完,只听那头金牛大叫了一声,真像晴天炸了个霹雳。但见飞沙走石,地动山摇,那县官吓得面如土色,双腿发软,一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挪不动。

  这时,那金牛转着圆溜溜的眼睛,站了起来,又仰天长叫了一声,从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冲县官、衙役,一下把他们全都卷入巨浪中去啦。

  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

  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有干涸过。人们忘不了金牛,就在湖旁边的城墙上筑起了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天爬上城楼去眺望金牛。这座城楼,就是后来的“涌金门”。

  2.中国民间故事 篇二  水中巨猿

  唐朝永泰年间,楚州(淮安的古称)有个渔夫夜晚停船在龟山脚下钓鱼。忽然发现,不知道什么东西把鱼钩给挂住了,怎么也拽不上来。他是个游泳高手,就潜入水下去解鱼钩。他顺着鱼线居然潜下去五十余丈(约为今天的150米以上,夸张不?),才发现鱼钩钩在一条无比粗大的铁索之上。

  他摸索着寻找铁索的另一头,却发现铁索一圈圈地盘绕在山脚的岩石上,根本找不到头。他浮出水面,越想越觉得奇怪。第二天,他不敢隐瞒,把此事报告了刺史李汤。如地方上有异常情况,官员必须要调查清楚,所以刺史李汤便派了数十个游泳高手跟渔夫一起再次潜入龟山旁的水底。

  果然,发现了巨大的铁索,因水下漆黑无比,山石错综复杂,根本寻不到铁索尽头,拽它则是纹丝不动。众人上岸,商量出一个办法:

  找来五十头牛,并排套好,再用结实的链条一头栓缚在牛身上,另一头则带入水底固定在大铁索的一端。然后,驱赶岸上的五十头牛一起拉拽,终于铁索发出嘎拉拉的响声,群牛开始吃力地向前移动着。就这样,巨大的铁索被一节节拽出了水面,成百上千的百姓在岸边围观,等着看到底会拽出什么来。

  本来是风平浪静,可是随着铁索不断被拽上岸,水面上突然泛起了波涛,渐渐地天昏地暗,风高浪急,人们害怕极了,可是眼瞅着铁索被拉上岸,又好奇地不忍离去,要看个究竟。突然,水面波翻浪涌,铁索的尽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怪物。

  这是一只被铁索捆 绑住全身的大猿猴,竟有五丈之高(约为今天的15米以上),它长着雪白的头发,脊背上的毛发像剑戟一样高耸,牙齿在日光照耀下映射着寒光,四个锋利的爪子黄金一般光亮夺目。

  只见巨兽分波踏浪,自己走到岸边蹲下身来,它蹲踞的样子也跟猿猴一模一样。此时,它紧闭双眼,似乎还不能适应陆地上的光线,昏昏沉沉,好像还没睡醒,眼眶和鼻孔中不断有体液流淌下来,如同泉水奔涌,味道腥臭不堪,围观众人纷纷掩住口鼻。

  刺史和众人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站在远处观察它的举动。过了很久,巨猿伸开双臂挺直脖颈打了哈欠,突然睁开了两眼,目光如同闪电一般,照得人心胆俱寒。它看到了围观的人群,皱起眉头,表情愤怒,发出一声惊天动地的吼声,接着攥紧拳头,迈开大步,朝着人群走了过来。

  众人哪里还敢围观,发一声喊,四散奔逃,兵丁们也是护着太守迅速逃离到了更远之处。有胆大之人看怪物没有追来,又停下脚步,躲在半山腰上,继续看它行动。

  只见巨猿不再追赶人群,把目光转移到拉铁索的群牛身上。它伸手抓住铁索,一点一点地往回拽,群牛被它拽得东倒西歪,再也无法前进。巨猿缓步向水中走去,铁索和上面的几十头牛就像它的玩具一样。慢慢地,它的身子被水淹没消失,挣扎的群牛也化作水面上的一个个气泡。

  所有的人大气不敢出,傻傻地看着巨猿带着五十多头牛潜水而去。

  3.中国民间故事 篇三  七宝月亮

  唐文宗时期,郑仁本的表弟与王秀才相约同游嵩山。

  两人一边游览风景,一边吟诗作对,好不惬意,不知不觉竟走到了山林深处。

  等二人发觉的时候,已经完全记不得来时的路了,他们在林中绕来绕去,看哪里都觉得陌生。

  天色渐暗,四周开始出现各种奇怪的鸟兽叫声,两人不禁有些焦急起来。

  他们又在林中乱撞了一阵,最后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天也完全黑了下来,再也看不清路,无奈下只好就地歇息。

  这时,就听不远处传来了一阵阵低沉如雷鸣般的声音。

  两人以为声音是野兽发出的,心生恐惧,不敢发出一点声响,生怕招来猛兽,只能紧紧挨着互相壮胆。

  可过了好一阵,声音有节奏地响起,却不见有位置上的变化,两人也冷静了下来,郑仁本的表弟觉得这不像是野兽的吼声,更像是人发出的鼾声。

  王秀才却紧紧拉住他的衣袖,悄悄说:“荒山野岭,又是晚上,谁会在林中睡觉呢。”

  郑仁本的表弟觉得有理,于是也不敢再轻举妄动。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声音依然响个不停,两人此时又渴又饿,再难等待,便小声商量了下,决定偷偷去寻一下声音的主人。

  他们小心翼翼地拨开杂草、树枝,朝声音的方向慢慢摸去。

  越是接近声音的位置,两人觉得前方也越发明亮起来,最后竟发现前面亮起一团柔和的白光。

  这团白光不似烛光、火光,没有丝毫的闪烁,明亮而不刺目。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壮了下胆,悄悄走了过去。

  绕开灌木丛,他们看到草地上有一个身穿白衣的人,头枕着白色包袱样的东西,睡得正香。声音果然是他的鼾声,白光则是他的衣服发出的。

  二人觉得神奇,但见确实是人,便也不再害怕。

  王秀才上去轻轻摇晃白衣人,边摇边小声呼唤:“兄台,醒醒好吗。”好半天白衣人才醒转过来。

  王秀才连忙作揖告罪:“这位兄台,我二人因贪恋风景而迷路,能否指点下出去的路呢?”

  白衣人似乎恼火两人打扰了自己的睡眠,不发一言,而是把身子一转,将后背朝向两人,又睡了过去。

  两人如今抓到了救命稻草,怎肯轻易放弃,见白衣人一会转向这边,一会转向那边,索性一人一边,不停地发问。

  这下搞得白衣人再也没法睡觉了,他翻身坐起,倒也不曾气恼,无奈叹了口气道:“你们跟我来吧。”

  两人闻言大喜,连忙道谢,恭敬地跟在白衣人身后。

  一路无话,白衣人只顾在前引路,两人觉得有些尴尬,便没话找话:“不知兄台是哪里人,听口音不像本地的。”

  然而话题一开,白衣人倒来了兴致,用手一指天上的月亮,反问二人:“你们可知,这天上的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

  二人听得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作答。

  白衣人似乎也知道他们无法回答,自顾自地继续说:“月亮的形状,并不是你们平时看到的圆形,而是一个球体。

  月亮是凹凸不平的,因为凸面反射了阳光,所以你们才觉得月亮会发光,而凹处因为被阻挡,便形成了阴影”

  白衣人稍停,似乎是等二人消化刚才他所说的话。

  然后才接着说道:“月球上有八万两千多名维修工,我就是其中之一。”说这话的时候,白衣人的语气颇为骄傲。

  唯有这句话两人是听得明白的,但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白衣人看出他们不信,便拿出刚才的“枕头”,却原来是个包袱。白衣人从中取出了闪闪发光的玉斧和玉凿,来证明自己没有说谎。

  还顺便拿了些吃食,样子奇怪,粒粒晶莹剔透,两人从未见过,白衣人解释这叫“玉屑饭”。

  将饭分给他们,白衣人说:“吃了这个,虽不能让你们长生不老,但起码能百病不侵。”

  两人此时饥肠辘辘,接过“玉屑饭”便大口吃了起来。

  见两人吃完,白衣人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径道:“沿着这条路,走一会就能看到官道了。”

  二人连忙走过去查看,只见小径的尽头,确实隐隐可见官道,可回身想对白衣人道谢时,却发现白衣人已不见了踪影。

  两个人回去后,将这事讲给很多人听,但别人都觉得他们是在说疯话。

  无奈之下,郑仁本的表弟便写信,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告知了郑仁本。

  郑仁本接信后越读越惊奇,想起自己有位好友最喜欢收集这类志怪故事,便写信将此事转述给了好友段成式。

  段成式读后也是大奇,把这个故事记录在了自己的《酉阳杂俎》中。

  4.中国民间故事 篇四  三叶草的传说

  很久以前,昭通府甘田村有个姓李的员外,富甲一方,可他人丁不旺,只有一个女儿,小名叫三叶。三叶长到十七八岁时,出落得像鲜花一样漂亮。三叶天资聪慧,不但针线活很棒,绣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还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人们都称她为“才女”。

  三叶听说城里兴隆街张员外家有栋藏书楼,藏有万卷书,便想到张家去看一看。可是当时的风俗是未出阁的姑娘不能随意到别人家,这可怎么办?

  这天下午,三叶让丫鬟小红陪她去城里,如果有机会就到张家去看一看。小红说这要是让老爷知道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三叶却说如果父亲怪罪下来,一切责任由她承担。于是两人悄悄离开了家,紧赶慢赶来到张家大院门前。此时天已经黑了,张家的院门紧闭,三叶不便直接上前敲门,只好站在离院门不远的地方,望着张家的藏书楼出神。时值寒冬,小红见天色已晚,就劝说小姐不如先找个住处住下,明日再来。三叶只好怏怏地离去。

  第二天,天刚微亮,三叶就又带着小红来到张家大院门前等待张家开门。可是左等右等,直等到晌午,还是不见张家开院门。这时,天气突变,下起了鹅毛大雪,小红再次劝说三叶回家,不然会冻病的。三叶只好跟着小红回家,当天夜里,三叶发起了高烧。

  李员外和李夫人万分焦急,四处求医,大夫换了一个又一个,药吃了一服又一服,可是三叶的病情总不见好转。这天下午,李夫人坐在三叶的床边,抹着眼泪问女儿:“儿啊,你到底有什么心事?你就告诉娘吧,不管你要什么,为娘一定都给你办到。”可是三叶闭着眼睛,一句话也不说。当天晚上,李夫人把小红叫到自己房里细细盘问,终于知道了三叶的心事。李夫人将三叶的病因告诉了李员外,夫妻二人当即决定向张家提亲,要把三叶嫁给张家的少爷。

  小红知道这个消息后赶紧将此事告诉了三叶。没想到,几天后三叶的病情就有了起色,逐渐能下床走动了,过了一段时日便完全好了。

  这年年底,三叶的花轿就抬到了张家。

  三叶嫁到张家以后,发现张家少爷不但一表人才,温文尔雅,而且还满腹诗文,心里十分高兴,于是夫妻俩每日里吟诗作画、形影不离。三叶对公婆十分孝顺,把公婆当作亲生父母一样对待,公婆也十分高兴,直夸三叶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儿媳。

  光阴似箭,一眨眼就过去了几个月。这天晚上,三叶待丈夫睡下后,打着灯笼来到藏书楼。三叶正准备开门进去,门里当即出来两个仆人。见是三叶,仆人赶紧上前行礼。三叶向他们说明来意,两个仆人说:“少夫人,您不能进藏书楼,请您留步。”三叶听了十分不解:“我是张家的少夫人,为什么不能进自家的藏书楼?”两个仆人赶紧跪下说:“请少夫人恕罪,这是张家祖上定下的规矩,妇人不能进藏书楼。”三叶无奈,只好返回。

  第二天,三叶将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丈夫说:“娘子,你不能怪他们,张家祖上确实有‘书不下阁,妇不上楼’的家规。你要是上楼看书,就违反了祖上的规矩,违反了家规是要受到惩罚的呀!”

  过了几日,丈夫要出远门,三叶送走丈夫后,回到房里不觉心灰意冷,当天夜里三叶就病了。第二天,三叶挣扎着爬起来,一个人来到了庭院里,呆呆地站着,两眼痴痴地望着藏书楼。望着望着,三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流,流啊流,打湿了地面。小红见状劝她回房休息,但三叶一点反应也没有,仍然呆呆地望着藏书楼。就这样,三叶站了一整天,泪水都流干了,无论谁来劝,三叶都一动也不动。待三叶的丈夫闻讯赶回家时,她已变成了一尊石像。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这天夜里,三叶的丈夫刚刚入睡,突然庭院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他赶紧出去查看。只见三叶满含泪水地走到他面前,缓缓说道:“我生前不能上藏书楼,死后我流泪的地方长出了三叶草,望你念在往日的夫妻情分上,把庭院里的三叶草带上藏书楼,夹在书中,以了却我的心愿。”最后,三叶还说,希望从此以后能取消女子不能上藏书楼的规矩。话一说完,三叶就悄然离去了。丈夫急得大喊三叶的名字,没想到把自己惊醒了,方知是一场梦。

  三叶的丈夫急忙起身来到院里,果然见院里长满了青翠的小草,他蹲下身子抚摸着这些小草,心酸地想:这一定是三叶草了。于是三叶的丈夫赶紧摘下三叶草,晒干以后,将它带上了藏书楼,夹在书里。经此事后,张家便取消了女子不能上藏书楼的家规。

  说来也怪,过了许多年,凡是夹有三叶草的书都没有被虫蛀。从此,当地人都用三叶草夹书以防虫蛀。

  5.中国民间故事 篇五  稻谷的来历

  很久以前,人间没有稻谷,大地一片荒芜。人们很饿,骨瘦如柴。

  玉皇大帝同情人类,就叫天鼠从仓库衔一粒豆样大的谷子,送给人间播种。天鼠衔起谷子,刚到半空,碰到一只麻雀。麻雀接过谷子就朝人间飞。麻雀飞吃力了,停在一块断岩上歇息,口一张,圆滚滚的谷子骨碌碌掉到岩缝里去了,麻雀慌得“叽叽”乱叫。

  蚂蟥听见,从水沟里钻出来。蚂蟥听了情况,把身体一缩,滚下岩缝。不一会儿身上粘着谷子从岩缝里爬上来了,麻雀急忙衔起谷子飞到田里,小小心心放下,又盖了一层土,种起了谷子。从此,人世间才有饭吃。

  玉皇大帝晓得天鼠、蚂蟥和麻雀有功劳,就对麻雀说:“候种田人把谷子种好,你去吃田里那些瘪谷吧。”又对蚂蟥说:“稻谷花开了,你就去吃谷花,好让稻谷早些结果。”在一旁的天鼠着急地问:“我呢?”玉皇大帝看了他一眼,说:“田边会留三棵谷子给你的。”天鼠、蚂蟥和麻雀都高高兴兴走了。

  麻雀到了田里,不知哪些是好谷,哪些是瘪谷,就在稻头顶上乱跳乱飞乱吃。蚂蟥错把吃稻花听作浪花,看到人们下田,双脚起了水花,就拚命叮牢不放。天鼠走到田头,到处寻不到三棵谷子,就乱咬乱拉乱吃,还到人家里,咬仓咬柜不饶人,与人势不两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