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高中生网资源网!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学习 时间:2021-11-17 17:48:55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师说文言考点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师说文言考点

    一、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焉

    ①则耻师焉:(他们)

    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

    四、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六、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七、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八、被动句    1、不拘于时

    九、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

    6、生乎吾前(者)

    十、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