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高中生网资源网!

东临碣石观沧海是哪儿

高中诗词 时间:2020-03-06T10:40:22
出自东汉曹操观沧海TheSea东临碣石,Ietoviewtheboundlessoiction山岛竦峙
东临碣石观沧海是哪儿
  出自东汉曹操<观沧海TheSea>

  东临碣石,Icometoviewtheboundlessocean  以观沧海。FromStonyHilloneasternshore.  水何澹澹,Itswaterrollsinrhythmicmotion  山岛竦峙。Andislandsstandamiditsroar.  树木丛生,Treeontreegrowsfrompeaktopeak;  百草丰茂。Grassongrasslookslushfarandnigh.  秋风萧瑟,Theautumnwindblowsdrearandbleak;  洪波涌起。Themonstrousbillowssurgeuphigh.  日月之行,Thesunbyday,themoonbynight  若出其中。Appeartoriseupfromthedeep.  星汉灿烂,TheMilkyWaywithstarssobright  若出其里。Sinksdownintotheseainsleep.  幸甚至哉,HowhappyIfeelatthissight!  歌以咏志。Icroonthispoemindelight.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在哪里。

  关于碣石山,传统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沦于海说,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有关记述,以为古碣石山在六朝以后业已沉沦入海,

  其沉沦之地约在与昌黎县比邻的乐亭县附近的渤海海域;一是古今碣石为一山说,即认为古碣石山即今昌黎城北的碣石山,

  碣石山在近两千年从未沉入海底,一直巍然耸峙在渤海近岸。

  据科学家考证,曹操“东临”的“碣石”,就是迄今依然高高矗立在昌黎城北的碣石山,而不是搜索别处。

  翻译及注释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海:渤海

  若:如同

  沧:通“苍”,青绿色。

  观沧海赏析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相关成语

  沧海桑田 沧海横流 曾经沧海

  泓峥萧瑟 灿烂辉煌 宾餞日月

  曹操的古诗大全

  

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