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素问·五脏别论》说,“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入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又指出:“十二经脉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以上说明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脉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图1)。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桡骨茎突处的桡动脉血管比较固定,解剖位置亦比较浅表,毗邻组织比较分明,诊脉方便,易于辨识,故为诊脉的理想部位。
图1
寸关尺三部又有浮、中、沉三候。《难 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关于寸关尺分候脏腑的问题,根据文献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归纳为表1所示。
表1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比较
《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为遍诊法,是切按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有关的动脉的搏动形象。在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仲景三部脉法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寸口、趺阳、太谿三部诊脉方法。其中以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谿脉候肾气。现在这种方法多在寸口无脉搏或者观察危重病人时运用。如两手寸口脉象十分微弱,而阳趺脉尚有一定力量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尚存,尚有救治的可能;若趺阳脉难以触及时,提示患者的胃气已绝,难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