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这段情节,在《三国演义》最早的刊本(明嘉靖壬午即1522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没有,但在《三国演义》有的刊本中有此记载。如明代金陵人周曰的校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在第九卷中写及此事。《全像通俗三国志传》中也有,写关索从荆州认父到随孔明南征,镇守今云南,参加了不少军事行动,写得较详细。在现今《三国演义》通行本,即清代毛宗岗父子评定本中,则去掉了关索荆州认父这一情节,只在孔明南征时提到关索。《三国演义》第87回写孔明南征(七擒孟获)出发之初有这样一段文字:“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曰:‘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赴川见先帝报仇,疮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听得东吴仇人已皆诛戮,径来西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征南之兵,特来投见。’孔明闻之,嗟呀不已;一面遣人申报朝廷,就令关索为前部先锋,一同征南。”
首先是因为关索故事流传很久,至少在宋代已流传很广,他似乎感到不点到不行。六十年代末发现的《花关索传》一书,对关索荆州认父的情节写得十分细致。此书的后集即叫做《花关索认父传》。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就有关索荆州认父故事。上面所提及的金陵周曰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全像三国志传》关于关索荆州认父的情节,可能就是据《花关索传》和元代《三国志评话》而来。毛宗岗所说“补前文所未及”,大概指的就是关索荆州认父这件事前文所没写。毛宗岗为什么只加了关索随孔明南征而没写他荆州认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关索其人未见史书,只是民间传说人物。
按《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只有两个儿子,一是长子关平,随关羽守荆州,失荆州后与关羽一起被吴将擒获遇害;再是关兴,承袭父爵,史载其少年时就有美名,“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二十岁时就任侍中、中监军,几年后不幸去世。其子关统继承爵位,娶后主刘禅之女为妻,官至虎贲中郎将。关统无子,去世后由关兴庶出之子关彝延续爵位。历史上,关羽就关平、关兴两个儿子。《三国演义》提到的关羽儿子除了关平、关兴外,还有关定、关宁、关索,连关羽孙子关彝也成了关羽之子,这都是小说家的创造。可能是作者显示关羽虽遭不幸,但其后代人丁兴旺,“武圣”家门香火不绝。
关索其人虽然史无所载,但在宋代已广为人们知晓。如《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杨雄,绰号为“病关索”,宋代还传说有绰号为“小关索”、“赛关索”等绿林好汉或江洋大盗之类人物。先前的民间传说还讲关索仪容俊美,是个年少的美男子,他一人原有两个妻子。鲍家庄的鲍三娘也看上了他,杀死自己奇丑的男人随关索私奔,于是关索一人有了三个妻子。民间传说中的关索是个侠义勇为的复杂人物。在封建社会里,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侠义勇为必然要对抗朝廷,带有“贼”名,跟关羽挂上号就有损关羽英名。所以罗贯中《三国演义》原著中未将关索写进去,清初毛宗岗父子加工修改的《三国演义》也只是在南征时点了一下,关索形象给人不深。
关羽的后代,在蜀亡时曾被庞德儿子庞会杀尽,事见《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松之引注的《蜀记》。庞会当时随钟会、邓艾伐蜀,蜀破,为报其父之仇,“尽灭关氏家。”在荆州,则有关羽后代一脉代代相传。据清光绪年间的《荆州府志》和《江陵县志》载:关平随父镇守荆州时,娶赵云之女为妻,生有一子叫关木越。吴兵袭取荆州时,关平妻子抱着才八岁的儿子逃出荆州城,易姓改名,避居乡下,到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时,才回荆州城,恢复关姓,世代相居荆州,以守陵冢为家。清代雍正年间,关木越嫡系奉祀当阳关陵,乾隆年间奉祀荆州关庙,特准世袭五经博士,并免除一切杂派差徭。这一记载虽未见于史书,但据荆州关姓祖上相传,他们确是关羽的后裔。荆州应是关羽后代唯一之乡。